推荐优惠
中国30岁以下正教授大盘点,谁会是下一个颜宁,卢柯?
最近“杰青”“优青”名单纷纷出炉
几百名中青年学者名单涌入眼前
作为中标率极低
年龄限制极为严格的
科研领域两大台阶
让人们不得不感叹
谁说搞科研注定了大器晚成?
比如最近火爆网络的
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克服猪器官移植到人体关键性难题的
哈佛美女博士杨璐菡
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80后
其实像杨璐菡这样
年轻有为的科研学者
在中国还有很多
但是
还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在别人博士刚毕业的年纪
就已经拿下了
国内知名大学正教授的职位
下面且看
国内Under 30教授大盘点
▽▽▽
1990年5月17日出生,重庆人
18岁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习
21岁以全系第一名毕业
22岁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
23岁Nature发表论文,
24岁拿下牛津博士,
25岁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教授,
26岁入选第十二批“青千”,牵头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助推电子科技大学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
每一年都创造出了
常人十年也难以企及的成果有木有
履历亮瞎眼也就算了
小姐姐人还长得如此美腻
读博期间,她所在的团队主攻以卤化物钙钛矿材料为核心的太阳电池器件。她在《自然》正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完全摒弃了染料敏化典型的介孔结构,利用真空气相沉积的方法制备了高效的平面异质结结构的钙钛矿太阳电池,为该电池的科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认识。
仅三年时间,Google 学术目前引用量已超过2700次,成为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内他引次数最高的三篇论文之一。
23岁的刘明侦博士也成为在Nature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最年轻的中国女学者。
“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为了抢时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实验,钻在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刘明侦说,“到2013年4月底终于实验成功了。”从研究材料到发表论文,刘明侦仅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抢在了本领域的最前端获得研究成果。
2015年10月10日,刘明侦正式成为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与该校签订协议到微固学院工作。刘明侦说,作为重庆人,一直有浓厚的川渝家乡情结,她愿意放弃在英国的职位回到中国,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下定决心要为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尽自己的力量。
1990年6月5日出生。16岁考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专业,2014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2015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PhD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每年仅三位获奖者),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访问助理教授。入选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被聘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树的研究领域为下一代高效率能量转换系统中的GaN半导体器件核心技术及物理机理,已在TED、EDL、IEDM、APL等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被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著名学者,以及Infineon等国际领先半导体公司多次引用和正面评价,多次被Compound Semiconductor和Semiconductor Today产业杂志专题报道。
杨树博士非常低调,面对90后教授的光鲜头衔,无数记者想要采访她,她都委婉地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希望能够给我一些空间专注于工作。”甚至网络上能找到的女神照片也都少得可怜。
有记者联系了杨树本科毕业设计导师,长江特聘教授、复旦微电子学院的刘冉教授。
刘冉说,他一点也不意外杨树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因为她在博士期间的学术表现很亮眼,“发表的文章档次、水平都很高。”杨树考上复旦时才16岁,但刘冉并没有看出她比其他同学小。相反,他觉得杨树无论在研究还是待人接物上,表现得更加成熟。
陈敬教授是杨树在港科大的博士导师,他对这个得意门生的评价是,“极为谦虚及易于合作的学者”。“(杨树)具有极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物理直觉,思维缜密,基础扎实。在导师及博士后的指导下非常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核心。”
1990年9月出生,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物理学和数学双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数学与计算科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萨特思韦特神经影像实验室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复杂系统小组进行博士后研究,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
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PNAS,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期刊;曾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美国科学基金委、美国自然基金委的多个项目;受邀担任Cell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顾实大学期间的成绩就非常亮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他都拿了一等奖,大四那年他与同学组队参加首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拿下了全国第一(唯一的一个团队金奖)。
随后宾夕法尼亚大学全奖直博,师从DanielleS. Bassett教授和JamesC. Gee教授,主研神经网络科学。
博士期间,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网络控制理论引入结构化的大脑网络解释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关于结构性脑网络的可控性研究》。这篇论文,在业界取得了很好的评价,为结构化的大脑网络解释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此外,他还通过协同工作探索功能化的大脑网络的初期发展问题,在PNAS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1989年出生,中组部第十三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宫勇吉以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总分全国第9名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保送北京大学化学系。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
2011.08-2015.12在美国莱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Ajayan教授;
2016.03-2017.05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Yi Cui教授。
最近5年,在材料学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并列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顶级期刊20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 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
外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共60篇左右,包括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
引用次数超过4000次,H因子28,成果多次被Nature, Nature Materials、NatureNanotechnology等著名杂志专题报道。
申请美国专利2项,并多次受邀为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Advanced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杂志审稿。
1989年出生,虽然他也只是个准90后,但在2012年就已经被中南大学破格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他是“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也是最特别的教授 —— 本科毕业仅一年后,就以硕博连读在读生的身份成为教授。
这一切都是因为在大三时,他凭借多年的积累以及科学的灵感,仅用一晚就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Seetapun)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困扰国际数学界多年的难题“西塔潘猜想”, 震惊国际数理逻辑界。
2011年9月16日,作为亚洲高校唯一一位代表,他应邀出席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并作了40分钟报告。2012年,年仅23岁的刘路与发现人类迄今为止所知最大黑洞的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马中珮、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华人王赣骏教授、羽毛球世界冠军林丹等11人一起摘取了凤凰卫视授予的“影响世界华人”奖杯。
面对刘路22岁即被破格聘用的事件,有人发出“奖励太过”的质疑,还有人表现”伤仲永”的担忧,但刘路并没有因为名利双收而停下科研的脚步。他还在用自己的努力在攻克数理逻辑的道路上前进着。他其中一篇名为《避免计算——闭集上的所有成员》的论文,已通过国际数学权威杂志《美国数学学会会刊》评审,进入发表流程。该杂志评审认为,作者“发明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是计算理论和相关领域近年来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1988年生,与此前爆火于网络的“浙江大学最年轻教授、博导”陆莹莹同一批入选青千(由于浙大迫于压力澄清了陆莹莹教授称号,目前其仅为研究员,因此不在本次盘点之列)。
董雷霆17岁考入厦门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硕博连读,2013年3月博士毕业留校,做助理研究员。后受聘于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暂定为副教授职级。2015年10月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教授、博导。
河海大学引进董雷霆的人事处处长尹虔颀这样评价他:“他有几个方面很牛:首先是学习经历很连贯;第二,他在美国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此外,他从硕士到博士,先后经历两任导师都是美国工程院院士。”
天赋、刻苦加上引路人,让他比同龄人成果表现更为突出。“借助导师团队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他参加了很多国际学术会议、接触了不少学术大师,这是我们看重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董雷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装备结构与材料仿真设计方法,近5年内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索引论文30余篇,5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SCI他引300余次。目前担任国际计算与实验科学工程大会Theme Leader, 20余个SCI期刊审稿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千人计划专家评审库成员,并曾担任美国陆军研究室项目评审人。2015年获得CMES Outstanding Young Author Award,2017年获得ICCE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南京大学教授
1987年出生,经由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引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郑鹏可以说是“南大制造”。2004年,郑鹏考入南大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2005年至2008年,他进入南大匡亚明学院继续攻读化学,2013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医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Nature Commun. (1篇)J. Am. Chem. Soc.(4篇) Angew. Chem.Int. Ed.(1篇)。
2015年刚由青千引进成为南大的教授的时候,网络上很多人戏称郑鹏为“最年轻的学霸教授”,但生性谦虚内敛的他对此赞誉却表示“压力很大”。
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成为入选“青千”的人中“最年轻的”只是巧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对象就是海外年青的学者,所以其实大家年龄都不大,有很许多30岁左右的入选者,恰巧我比他们还小个两三岁,就成了最年轻的。”郑鹏继续解释说,他个人认为做科研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也不是做什么就一定会成功,自己大二时就进了实验室开始做与科研相关的事,为后来的硕士博士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自己实际上用的时间并不比别人短。或者说只是因为自己比较幸运,“遇上了很好的导师指导,才少走了很多弯路,比较顺利”。
在实验室里待了十年,郑鹏始终认为做科研、做学术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做学术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探索未知的领域,别人都不知道的,你是世界上第一个知道的;如果做的实验结果证实了我的设想,会欣喜于自己当初的想法和判断是正确的;即使发现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也能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有很多东西是未知的……
从当初
88年的陆莹莹被聘为浙大教授
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到如今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开始登上顶尖学术舞台
在他们当中日后必将会
走出下一个‘颜宁’、‘卢柯’
这些90后和准90后的年轻人
就是中国科研的未来
最后插一句小编的OS:
看看别人的二十几岁
在等自己博士刚毕业的年纪
人家都是正教授了
啥也不说了
掩面遁走。。。。
推荐阅读